檔案:H:\SANDRO\g\我的網站\圖片\東方松會資料夾\myhome_goqq-A4\KU_TW\_derived\sourcecontrol_TAIWAN_GABION2008011270105.html

信箱

臺灣史條目:

第一篇

無所屬時代

(1600—1624)

研究臺灣歷史珍貴資料

第一章 台灣與中華民族的往來

第一節 台灣的名稱與起源

再敘述台灣歷史之前,先要瞭解,自古以來,台灣就有種種名稱。以下先說明台灣的名稱是如何產生的,因為這是台灣史的出發點。

節錄表

台灣與中華民族的往來

台灣與日本的往來

台灣與歐洲民族的往來

回到主題條目頁面

一、台灣的異名

首先列出台灣自古以來的多種不同名稱‥

(一)

漢代以前的名稱

遠在秦朝時代、所謂島夷、東夷、海夷、或夷州、等所指的大概就是目前的台灣。 傳言秦始皇遺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而「徐福」畏誅遂止於處州。」指的大概就是目前的台灣。

(二)

漢代的名稱

漢代以大冤國知其名的,可能就是台灣。

(三)

隋代後的名稱

到了隋朝,台灣與澎湖、琉球、併稱為琉球。 此事見於文獻通考的記載:「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琉球既是台灣 、而毘舍那是指呂宋。然而到了南宋、琉球(此指沖繩列島)獨立、立中山王、統治該地、後來受明朝冊封。因此稱沖繩為大琉球、台灣為小琉球、加以區別。 目前台灣西南海中的小島小琉球、就是當時名稱的遺迹。

(四)

明代後的名稱

根據上一節的敘述、我們可以瞭解台灣曾經有種種名稱。明朝時候、又被稱為東蕃、台員。尤其鄭氏治理台灣時,稱為東都或東寧。鄭氏亡後,再度恢復台灣這一名稱。葡萄牙人將台灣叫作「福爾摩沙」,日人則在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稱台灣為高沙或塔伽沙古。另一種說法 是現在的高雄(舊稱打狗)附近,稱為塔伽沙古社,而有此名稱;另一種說法則是打狗港土名「打狗山仔」,以訛傳訛,變了塔伽沙古一名,用來稱呼台灣全島。山胞 稱台灣為巴古灣,本島人則稱為培崁或培崁德。

二、台灣名稱的起因

以上列舉了台灣的許多異名,下面將敘述台灣這個名稱是如何產生的。

台灣名稱與起源有五種說法 :

(一)、

從東蕃轉化而成的說法

:

前面提到過,明朝初年將台灣稱為東蕃,東蕃是東方蕃民的意思。何喬遠的閱書記載 :「東蕃夷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打鼓嶼,小 淡水,雙溪口,加里林,沙巴堙A大幫坑,皆居也。斷續千餘里,種類甚蕃。」但東蕃這一名詞,到了明朝萬曆年間,轉化為台灣的發音。起初台員、大冤、台灣等文字充斥其間,後來逐固定成台灣兩字。

(二)、

從東蕃記的台員轉化而成的說法

:

明朝周嬰所著遠遊編的東方記埵野x員一名詞,據說台灣即是台員轉化而成。瀛壖百詠的序文中記載

:

「至明季,莆田周嬰遠遊編,載東蕃記一篇,稱其地為台員,蓋閩音之偽也。台灣之名入中土,實自茲始。」台灣隨筆也敘述

:「台灣於古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遊編,

載東蕃記一篇,稱台灣為台員,南音也。」

(三)、

顏思齊命名台灣的說法

;

有人認為,台灣之名是明朝萬曆末年,福建的海賊顏思齊站據台灣,而將此島命名的。蓉州文稿記載

;「萬曆間,海寇

顏思齊佔其地,始稱台灣。」

(四)、

荷蘭人命名的說法

;

十七世紀荷蘭人佔領台灣,在台江

(安平附近)的灣頭建築城砦,採取頭一個字,合稱為台灣。台灣縣誌記載:「荷蘭設市

,築磚城,制若崇台,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槩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但這只不過是拘泥文字的附會之談。

(五)、

泰旺族轉訛而成的說法

;

日據時代,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兼台灣研究專家宮原博士,發表了關於台灣名稱起因新說。博士認為台灣這一名稱,是從前居住在台南到鳳山地方的平埔蕃之一支,泰旺族轉訛成台灣的。博士根據他對台灣先住民的研究、石器土器的調查、內地先住民的研究、台灣蕃族名的調查等,而成立了這一學說,不失為台灣史研究上的指南針之一

維基百科深究[

台灣

]資訊

第二節、台灣史的起源與中國對台灣的經營

台灣自古以來不成一國,佇立於中國的東海,由於距離近,和中國的關係很深,尤其近世成為中國史的一部份,並非偶然。

一、

朱寬的渡台

隋書記載

:

「隋煬帝大業元年( 西元六0五年 )海師何蠻奏..每年春秋二時,天清風,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 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逐與何蠻俱行,同到琉球國,言不相通,椋一人反,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 此夷邪久人所用,帝遣虎賁陳陵(中略)率兵自義安浮海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澠鼈嶼,又一日便至琉求,初陵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昆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琉求不從,拒逆官軍,陵擊走之,進至其都,焚其宮室,載軍需還,自爾逐斷。」琉求即是台灣,雖有隋朝朱寬,陳陵到台灣探險的記載,但並未把台灣劃入隋的版圖,很難稱之為中華民族經營台灣,但已經可以作為台灣史的起點。.

、其後的狀況 :

唐太宗十三年 ( 西元六三九年 ) ,琉球 ( 即台灣 )曾經入貢。此外,元世宗至元三十年 ( 西元一二九三 )年曾遣軍艦招撫琉球,但也不能說是經營台灣。

三、

台灣的經營

;

台灣被荷蘭佔領之前,中國人經營的明確事蹟如下。

元朝設置巡撿司 :

元朝末葉 ( 西元一三六0年 ) ,在澎湖島設置巡撿司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開台灣統治之基。

五、

明朝湯和的統治 ;

其後明朝洪武五年 ( 西元一三七三年 ),信國公湯和率兵至澎湖,統治島民,但島民叛服無常,不得已,便在洪武二十一年將島民悉數移至福建省泉州,漳州,廢巡撿司 ,因此對於台灣本島並未施以何等經營的手段。

六、

鄭和與三保的來航 ;

明朝永樂年間 ( 西元一四O三年),遍歷東,西兩洋的史上著名人物鄭和率師至澎湖,到了宣德五 年 ( 西元一四三O年),太監王三保赴南洋的途中遇到颱風,漂流至本島,為土蕃種植藥草而去。

七、俞大猷的統治 ;

俞大猷為明朝都督,嘉靖四十二年(西元一五六四年)置師於澎湖,治理其地,後罷此師,設巡撿司。之後經過三十年,於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增加澎湖的遊兵,萬曆三十五年又置衝鋒兵在無所屬的時期堙A中國人的經營當中,是事蹟較為顯著的。

如同以上所述,台灣在被荷蘭人統治之前,元,明等朝曾有國人多多少少加以建設經營。但地理範圍止於澎湖,並未擴展到澎湖以外,加上在統治期間,由於土民的叛服無常和海盜騷擾,治績並不顯著,缺乏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蹟。

第二章 台灣與日本的往來

第一節、倭寇

下面敘述,以蝴蝶軍之名,在南方威勢盛極一時的倭寇。

一、倭寇的猖獗

:

(

)

、台灣是諸民族的混居地

台灣周圍有黑潮流經,颱風起於南方的時候,近海航行中的船隻多半會飄流到台灣,澎湖等地。此外,由於和大陸之間夾著澎湖,一葦帶水,又接近冲繩,琉球諸島,因此台灣自古以來便是大陸南洋琉球的要衝,由此也可以推測,島上有各民族混合雜居。

(

)

、明朝的倭寇

倭寇從朝鮮掠奪渤海口,由山東沿海南下,侵略沿海一帶,其害遠及福建,廣東的南部和台灣南北。明朝洪武和永樂年間,勢力最為猖獗。武備志關於倭寇有如下的記載

:

倭夷慣為蝴蝶陣,臨陣以揮扇為號。一人揮扇,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我兵倉惶,仰首則從下砍來。又為長蛇陣,前耀百腳旗,以次魚貫而行銷

(

中略

)

每隊相去一、二里,吹海嫘為號,聞聲即合救援。亦有二、三人一隊者,舞刀橫行,人望之服慄遠避,延頸授首。明朝有南倭北虜之患,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二、台灣與倭寇

:

倭寇起於日本西國、經朝鮮,山東,劫掠浙江,福建二省,並沿海南下。台灣恰當日本九州和中國南部中央,倭寇知悉這一所在並用來作根據地,也是很自然的事。

到台灣的倭寇明朝曾經記錄,「嘉靖四十二年

(

西元一五六三年

)

倭寇駕舟至閩越之境,為明將戚繼光所破,寇遁入海中,航向台灣一地。」此外,「其後流賊林道乾與倭寇結黨,道乾詳知地理,為響導,椋閩,浙沿海,後為都督俞大猷所破,遂至澎湖,道乾遁走台灣。」當時台灣沒有領主,最適合作為海賊的根據地。除了中部以外,北從今天基隆到淡水、宜蘭、新竹海岸、南部則是澎湖、台南以南的海濱、都成為倭寇侵略之處。

第二節、日人到台灣事蹟

一、台灣與弘法大師和智證大師

倭寇侵略朝鮮,大陸沿海和台灣,是十五世紀中葉的事。在這之前的八世紀末葉,就有日人弘法大師和智證大師漂流到台灣海峽。

唐朝時代,弘法大師通過台灣海峽,到達福州,至今福州尚有弘法大師的遺跡。

智證大師則在宋朝年間到中國朝聖,航行途中,「船漂至琉球國,其國在海中,為食人國

(

中略

)

。遙望陸上,有數千人持鉾徘徊

(

中略

)

。和尚唸不動尊

(

中略

)

。此時俄頃之間起風,船行如飛。」

二、台灣與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曾經營台灣,成為海上發展史上的重要資料之一

(

)

、台灣與御朱印船

豐臣秀吉為了推行海外貿易,於文祿元年頒發蓋朱印的貿易許可證,稱為御朱印狀。領有御朱印狀的貿易船,稱為御朱印船,多半是中國型的船隻,當時台灣海峽成為此等御朱印船的通路。台灣是砂糖的產地,此等船舶出入頻繁。

(

)

、台灣與日人

豐臣秀吉曾招撫台灣,但因身死,而使此事不了了之,其他如商人納屋助左衛門進入台灣貿易,獲厚利而返,

(

台灣通史

)

記載山田長政曾經過台灣,德川家康派員赴台灣探險等等,雖然都談不上

(

經營

)

兩個字,卻是日人與台灣較早期的往來。

第三章 台灣與歐洲民族的往來

第一節、歐洲人東來的原因

從元朝開始,東西交通逐漸發展,十五世紀末葉到十六世紀,歐洲人前來東方,逐與台灣發生往來。歐洲人東來的原因,有下列兩點

:

一、馬可波羅的見聞

馬可波羅

(西元

一二五四

/

一三二三

)

是義大利威尼斯人,父親名叫尼可洛波羅。

(

)

、在中國出仕

十三世紀末,馬可波羅隨父親由陸路來到中國,頗受元世祖

(

忽必烈

)

的優遇,出仕為官,在中國停留十七年,其間曾往亞洲各處旅行,觀察所到之處的地理環境與風土人情,回義大利後寫了一本遊記,即馬可波羅東遊記。

(

)

馬可波羅東遊記的記載

書中有下列一 篇文章

:

日本在中國大陸東方四千哩海中,為一大島,住民色白,美風采,崇拜偶像,大量出產黃金,但到此地的他國商人甚稀。國王的宮殿以純金建造屋頂,地板則敷以厚厚的純金板,窗子亦為純金所造。該島又多寶石,產紅色的真珠。

這些記載深深刺激了歐洲人的精神,煽動成遠征東洋的熱潮。

二、 印度航路的發現

第二個原因是印度航路的發現。

(

)

產豐富

印度地方古來便盛產香料、象牙、寶石等物產。古代的羅馬人 、希臘人早已藉著和印度地方的交通,獲取利益。

(

)

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

古時東西的交通都是從小亞細亞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地方,因此當十五世紀末葉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 佔領小亞細亞, 並於一四三九年攻陷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康士坦丁堡之後,東西往來的商路便完全斷絕了。當時歐洲人渴望的胡椒、肉桂等日用品不再出現於餐桌上,因為這些食料品都是東方的特產,經由與印度的貿易而入手的,然而東西交通既絕,無法獲得,歐洲人感到非常痛苦,有必要開發土耳其人勢力範圍以外的其他通路,以到達印度。於是歐洲人計劃打開從海路到印度的航道,直接從印度輸入這些物產。 這個計劃是由葡萄牙王享利於一四九八年促成的,將在以下章節詳細敘述。

第二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的東航

由於印度航線的發現,歐洲人紛紛湧到東方。

葡萄牙人的東航

葡萄牙人的東航熱越來越旺盛,兼以享利親王作為後援,他們開始東航。

(

)

歐洲人東航之始

一四九六年,葡萄牙人巴塞羅繆,賈茲發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接近了東方。兩年後,葡萄牙人達伽瑪更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岸。這是一四九八年,中國明寧宗時代的事, 也是歐洲人發現印度航路之始。於是,歐洲人達成了多年的宿願,而在世界探險歷程上,由葡萄牙人著了先鞭。

從此以後,葡萄牙人繼續航行到印度,葡萄牙的印度總督阿爾伯蓋夫於一五一

O

年佔領印度的果阿

(

印度西海岸之一地區

)

,作為經營東方的根據地,逐漸侵略錫蘭島及印度各地,並往麻六甲推進,與遢羅和馬來群島進行交易,最後進入中國,在廣東設立商館。

(

)

福爾摩沙得名的由來

葡萄牙人由廣東進入台灣海峽,遙遙東望台灣,在廈門、寧波進行貿易,並在這些地方設立商館,又以澳門為永久租借地,當他們在台灣海峽往來航行時,望見本島中央山脈聳立於東空淡靄間,森林蓊鬱,蒼翠欲滴的美景,不由得驚嘆

: [

伊拉,福爾摩沙

]!

伊拉是

(

)

,而福爾摩沙是

(

美麗

)

的意思。當時福爾摩沙只是包括基隆一帶,台灣北部附近的名稱,後來就指台灣全島。總而言之,福爾摩沙是由葡萄牙人命名,而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二、西班牙人的東航

西班牙也開始出現在東方的海上。

(

)

繞地球一周

在此之前,義大利人哥倫布從葡萄牙的里斯本港解纜,向西航至大西洋, 而於一四九二年發現美洲。當葡萄牙人致力於經營新大陸,發展拓殖的事業時,同為葡萄牙人的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企圖環繞地球一周。他繞過非洲的南端,到太平洋,而於一五二一年發現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當地被土人所殺, 但船隻仍於一五二二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環繞世界的航行,西班牙人並因此在菲律賓建築馬尼拉府。

(

)

馬尼拉

西班牙人以此為東方貿易的根據地,航行於台灣附近,到明朝時甚至遠及日本。但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勢力已經穩定,西班牙人的商業勢力到底不及葡萄牙人。

(一

)

巴達維亞

(

雅加達

)

這段期間,從西班牙從西班牙統治中獨立的荷蘭人,後來也在一五九五年初來到蘇門答臘、瓜哇,從事東方貿易,到處以新崛起的姿態,掠奪西班牙、葡萄牙的商船,並奪取其殖民地。一六一六年,在瓜哇建巴達維亞城,作為東方貿易的根據地,並於一六二四年佔領台灣,開始為期三十八年的統治。

(

)

歐人的史蹟

在無所屬時代,歐洲人對台灣幾乎沒有什麼史蹟。唯有葡萄牙人從海上遙遠本島,稱之為

(

福爾摩沙

)

,其餘就是西班牙人和荷蘭人航行於台灣的近海,從事東方貿易而已。白種人踏上台灣島,足跡到達南北部,留下經營統治的事績。是這以後的事,將在第二篇加以敘述。

第一篇結束

瀏覽指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