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條目:
第三篇
鄭氏時代
(1662
—
1683)
研究臺灣歷史珍貴資料
第一章 鄭成功在日與
鄭芝龍
鄭成功接受明朝的冊封。在明末與清兵激戰,結果卻一敗塗地,不得已而退據台灣,耿耿孤忠,留下祖孫三代統治台灣的歷史。
第一節、鄭芝龍與日本
由於年代久遠,其祖先已不可考,只能根據有限的資料了解鄭氏的家系。
節錄表
鄭成功在日與
鄭芝龍
鄭成功回國與輔佐明室
鄭成功渡台與統治台灣
鄭氏的結局
鄭氏治理土番
回到主題條目頁
面
一、鄭氏的家系
鄭氏世世代代定居福建省泉州府安南縣的石井,其祖始於鄭壽寰。壽寰有一子名紹祖,曾任泉州太守蔡善繼的庫吏,娶妻黃氏,有四子,芝龍為其長子。芝龍在日本娶田川氏。
生下成功、七左衛門二子,後來又娶顏氏為妻,育有五子。成功在中國娶妻董氏,徐了鄭經外,尚有五子,在卅九歲的秋天逝世於台灣。
長子鄭經字元之,娶妻唐氏和陳氏,育六子。由於長子克璽為諸叔所殺,便由次子克塽繼承爵位,
後來投降清朝
,封正黃旗漢軍公。其妻馮氏為漢軍伯馮錫範之女。第三子以下的事蹟不詳。
—
鄭壽寰
→
—
鄭紹祖
→
—
芝龍
→
—
成功
→
—
經
→
—
克臧
—
芝虎
—
七左衙門
—
克塽
—
鴻達
—
世思
—
芝豹
—
世忠
—
世蔭
—
世渡
二、鄭芝龍的生平與赴日
下面敘述鄭芝龍的生平大略。
(
一
)
、生平
鄭成功之父芝龍字飛黃,號飛虹將軍,天生容姿俊秀,稍長,膽識過人,又頗有文才,能吹笛彈琴,並解歌舞之技。十歲的時侯,在讀書歸來的途中,投石為戲,誤中太守蔡善繼的紗帽。其父紹祖叩頭謝罪時,太守見芝龍眉清目秀、氣宇軒昂,反而稱贊
:
「此乃寧馨兒也。」釋放芝龍。
後來年齡稍長,蕩逸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捧,遂失去父親的寵愛,因而在明朝萬曆四十年五月,乘商船渡海到日本的平戶。
(
二
)
、赴日
當時芝龍廿歲,以賣鞋為業,後來赴駿河的府中
(
靜崗
)
謁見秀忠將軍,呈獻藥品。將軍以外國之事相詢,厚待之,讓他居於長崎,因後搬到平戶。藩主松蒲侯待他極厚,賜與河
內蒲的宅第。芝龍又拜在藩士的門下,學圓明流的雙刀法,又時常乘商船往返於中國
(
泉州
)
和日本之間。
三、鄭成功的誕生與遺蹟
下面一併敘述流傳的奇譚
(
一
)
、誕生
一同居住在河內蒲的平戶藩士田川
(
台灣外記記載為翁翌島
)
,與芝龍相熟,芝龍便娶其女為妻,婚後琴瑟和諧。明朝天啟四年,鄭妻
產下一男嬰,命名為福松,就是鄭成功的乳名。其後六年,又生一男,名七左衛門,繼承母親的姓氏。
關於福松的出生,世間流傳一項奇譚。福松即將誕生那天,母親到千里之濱拾貝,突然陣痛,來不及回家,就倚著海濱的巨石產下一個男嬰。當天晚上,海面赫然冒出火光,照亮天際,人皆怪異之。
(
二
)
、鄭氏的遺蹟
後來,田川氏分娩時所依憑的巨石被稱為「兒誕石」,至今仍保留下來,千里之濱也立了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的石碑,碑上刻著鄭氏三代的經歷。此外,日本河內蒲尚有一座住宅,據說是成功之父芝龍的故居,而庭前的竹柏相傳為鄭成功手植之物。
第二節、鄭芝龍與海賊
生性豪放,膂力絕倫的鄭芝龍,不喜太平無事之鄉,於是難開日本,到台灣之後,成為:日本甲螺
(
海盜
)
,又掠奪中國沿海,明朝政府深為所苦,更以厚利相誘,招撫鄭芝龍。
一、鄭芝龍據台
這時,海盜顏思齊佔據台灣,與倭寇勾結,擁有十寨,劫掠福建、廣東沿海,並綏撫土番、與荷蘭人通商,威震島內外。一六二五年,鄭芝龍從日本到台灣,遂與顏思齊結黨。
(
一
)
鄭芝龍的海盜生涯
顏思齊死後,芝龍成為海盜首領,威勢頗盛,又召集對岸的饑民,每人給三金一牛,鼓勵饑民移居島上,開墾土地,無賴之徒也側身其間,聲威日隆,有稱霸海上的氣勢。明朝政府無法鎮壓,便授予福建沿岸防備提督的官職,於是芝龍在崇禎元年
(
一六二八
)
率領部下投降明朝,放棄了台灣。
(
二
)
台灣外記之記載
根據台灣外記的記載,鄭芝龍嚴禁部下
(1)
擄掠婦女
(2)
屠殺良民
(3)
焚毀民宅
(4)
割刈稻榖。但不知是否嚴格執行。由此也可以看出鄭芝龍頗致力於收攬人心。
(
三
)
、鄭芝龍降明後的作為
鄭芝龍歸順之後,便掃除附近的海賊。當時又有荷蘭賊船出沒,橫暴至極。芝龍攻擊荷蘭賊船,生擒五十餘名荷蘭人,並焚燒賊船。崇禎二年,消滅海寇李魁奇、鐘斌等,閩南近海才稍有寧日。此時鄭成功與母親住在平戶,年已六歲,是回國之前的一年。
第二章
鄭成功回國與輔佐明室
第一節、海寇的掃蕩與鄭成功之回國
被任命為福建沿岸防備提督的鄭芝龍,在掃除閩浙沿海的海寇之後,為明朝立下大功,便想把留存日本的鄭成功接到身邊。
一、劉香老之禍
劉香老是閩中的海賊。當時
(
崇禎五年
)
劉香老嘯集四方無賴之徒,在該年十一月掠劫福建的小埕。但為鄭芝龍所破。崇禎七年四月,再舉事侵略海豐。巡撫熊文燦無法阻止,政府便派洪靈蒸及康承祖二人進行招撫,不料被劉香老生擒。熊文燦大怒翌年
(
崇禎八年
)
命芝龍加以討伐,追至田尾洋而擊殺劉香老。鄭芝龍之弟芝虎出戰最力,遂在此役中陣亡。
二、鄭成功渡海
鄭芝龍歸順明朝之後,東征西伐,席不暇暖,最後升為提督之職,得到安定的地位,於是備下書信厚幣,派人到日本肥前的平戶迎接妻兒。
(
一
)
、鄭成功回國
田川氏得到幕府的許可,準備携二子到中國,但考慮到次子七左衛門過於幼小,硬派福松一人回國。此時福松已經七歲,七左衛門只有兩歲。於是福松,——日後的鄭成功在該年
(
一六二
0)
十月單獨渡海,來到父親居住的安平鎮
。
(
二
)
、
鄭成功的幼年
芝龍看到鄭成功,見其風姿俊秀雄偉,眉字之間洋溢著英氣,當下大喜,替成功改名為森,並聘請老師,加以教導。鄭成功隨著成長而抱穎敏大志,喜讀書,好閱春秋及孫吳之書,又常東向懷慕其母。叔父鴻達頗重視鄭森。譽之為「吾家千里駒」。
又有金陵相士看到鄭森,便對芝龍說:「郎君英物,有爾不能及之處」。曾經以灑掃應對為題作文。文中有「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
;
堯舜之損讓,一進退也」之句,師大奇之,而鄭成功當時才十一歲。此時父親芝龍忙著平海賊劉香老之亂,明末國家多事,鄭森到十五歲便補諸生,敘高等官試補,後來到金陵入太學遊學。由於仰慕錢謙益的為人,便拜在他的門下用功學習。謙益贈他一個
號「大木」,此後鄭森便字「大木」。
第二節、明窒的危機
明未有海盜寇於南、清兵興於北,流寇李自成等在國內作亂,明室疲蔽巳極,國家的危機迫在眼前。
一、李自成作亂
李自成是陝西省米脂縣人,性狡黠、能騎射,常在鄉里橫行,後來被官府追捕,便逃到甘肅省當兵,立功後升為把總,但他殺了參將,成為流寇,與官軍轉戰各地,互有勝敗,而漸次得到勢力,掠奪黃河沿岸,被眾匪推為闖王。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死福王,翌年又殺死唐王。
崇禎十六年奪取開封,攻陷襄陽,並進兵荊州,其徒眾近百萬人,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勢如疾風偃草。當李自成攻陷陝西、河南、山西諸縣進逼燕京時,又有流寇張獻忠起於陝西,號稱八大王,掠奪河北一帶之地,明朝常為流寇所苦。
二、滿清的興起與流寇的平定
此時,愛新覺羅氏起於滿州之野,併吞附近諸部,勢力益發強盛,定國號為後金,領導人物是後來的清太祖。
(
一
)
、清太祖
明朝天啟四年
(
一六二四
)
,金人遷都瀋陽,有南下之志,但適逢太祖崩殂而作罷。天啟七年,太宗立,兼併朝鮮,漠南
(
內蒙古
)
,在祟禎九年改國號為大清,履次發兵侵略明朝的土地。後來更南下進入中國本土,又逢太宗崩殂,世祖立,年僅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理國事,更領兵直逼燕京。明毅宗調遣吳三桂防範清軍,可惜吳三桂軍隊末到,燕京便巳淪陷,毅宗自殺。當時為崇禎十七年
(
一六四四
)
,明朝就此滅亡,享國二百七十七年。
明的世系
→
(16)
熹宗
□
→
(2)
惠宗
(15)
光宗→
(1)
太祖
→
(3)
成祖→
──→
(4)
仁宗→
–
→
–
→
–
→
(14)
神宗→
→
(17)
毅宗
(
莊烈皇帝
)
□
→
□
→
□
–
→
□
→
□
→
□
→
□
→
↓
□
–
→
福王
(
由崧
)
↓←
─
─
←
──
←
──
←
─
←
─
←
─
←
—
□
–
→
桂王
(
由榔
)
□
──
→
雷王
(
二
)
、流寇的平定
在此之前,為了防守清軍而北上的吳三桂,聽到燕京淪陷,毅宗縊死的噩耗,便投降清軍。吳三桂請求清兵支援,討伐李自成,於是清人派兵援助。自成兵敗後,逃到西安,中國北部大致已經平定,於是清人遷都燕京。此時清世祖遣將會同吳三桂等人,討伐以李自成為首的流寇,自成當然大敗,而曾經威震四川的張獻忠也被清軍所殺,至此,流寇全被剿滅。
三、鄭芝龍的霸業
下面敘述鄭芝龍歸順明朝,一族均獲重用,與鄭森共同謁見隆武帝,帝賜名朱成功,以及後來和母親田川氏相聚,潤敘久別之情的經過。
(
一
)
、尊奉明室
明朝滅亡時,神宗之孫福王由崧南下避亂,被鳳陽總督馬士英、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迎入金陵,卽帝位,以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土、馬士英為太子太師,改年號為弘光
(
一六四五
)
,此時鄭芝龍被封為南安伯。
另一方面,清人在該年十月遷都燕京,以破竹之勢南下,更迫近楊州。鄭芝龍的二弟鴻達被封為靖西伯,一族鄭彩等人負責長江沿岸的防衛,但寡不敵眾,揚州、金陵均為清軍所奪,福王走蕪湖,遂降清軍。此時芝龍、鴻達等人復奉唐王入福州,卽帝位,就是隆武帝。芝龍被封為平西侯、鴻達封定西侯、芝豹封澄濟伯、鄭彩封永勝伯,各受封爵。芝龍便在府中設內閣。聲望日隆,軍政大事多由其專斷。
由於芝龍是海賊出身,沿岸的海寇悉為其故舊或屬下,因此,芝龍歸順後,海賊不得其令旗便無法航海,而為了得到令旗,每船要納三千金,使芝龍的收入達到數千萬金之譜,富可敵國,其居城安平鎮建築得宏偉之至,舳艫直達內庭,潤綽凌駕王侯。
(
二
)
、隆武帝與鄭成功
如同以上所述,鄭芝龍的聲望壓倒鄰邦、震燦八閩,爾此鄭森即成功,年已二十二,曾隨父親進謁隆武帝,當場應對如流,因此帝重視之,撫其脊曰
:
「恨朕無一女以配卿,卿當忠於我家,匆相忘」。又賜姓朱,名成功,任命為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寶劍。成功大為感激,便留在福州,仕隆武帝。從此,中外皆稱之為國姓爺。
(
三
)
、田川氏到中國
當年七歲回國的福松,如今已賜名朱成功,任都督之職,但一別以來,思慕母親之情未嘗稍減,屢次與父親共同送書信迎接田川氏母子,田川氏便在一六四五年來到中國,抵達芝龍的居城安平鎮。當時在福州侍奉隆武帝的成功聽到母親到達的消息,喜不自勝,便請假回到安平鎮,共敘久別之情。
四、鄭芝龍降清
此時鄭芝龍和隆武帝心生罅隙,種下投降滿清的種子。
(
一
)
、降清的原因
這是基於鄭芝龍隨著權勢的增長而起驕慢之心,為私人謀求官職,却均為隆武帝所拒
;
平日與文臣傾軋,心態越發不平
;
又看透清人將來必能統一天下等三個原因造成的。甚至清軍南下的警報傳來時,芝龍仍不願出兵。成功知道後,優慮不已,有一天在謁見隆武帝時,成功泣曰:「陛下鬱鬱不樂,所以者無非皆為臣父之故,臣既受國家殊恩,義不能背叛,請必死以扞衛陛下」,然而帝已知芝龍之不足恃。
(二
)
、田川氏自刎
芝龍.雖曾經向日本請求援兵,但自己又有降清之意,因此不願意出兵。最後為情勢所逼,不得已派兵出征,率領鴻達、鄭彩等人迎擊清軍,但戰果不利。清將貝勒搏洛等更有南下的野心,派韓固山、李成棟兩將攻擊興化、泉州、江州、漳州等地。清兵末至泉州,芝豹便進入泉州城,緊閉城門,採取鎖城之策。當時清將韓固山率領的滿漢大軍已直逼泉州城外,芝豹在匆忙中防禦不及。便直奔安平鎮。唯有田川氏在城中不願逃走,嘆息說
:
「遙處異域,事已至此,若惜一死,復有何面目見人耶
?
」於是登上城樓,俯視城下大軍,毅然自殺,清兵有咋舌嘆其壯烈者。
(
三
)
、鄭芝龍降清
此時,隆武帝逃到汀州,但在福州被清兵虜獲,連同皇后一起遇害,於是鄭芝龍另立永明王。芝龍與芝豹雖然同在安平城,鄭芝龍却與清兵暗通聲息。韓固山派兵進逼安平,而博洛遺人招降之。鄭芝龍喚鄭成功前來商議招降之事。
成功泣而諫曰:「父教之以忠,未聞教之貳,況且北朝不足為信。若夫虎不離山,魚不脫淵,離山則失威,脫淵期困,願大人三思。」但鄭芝龍不聽勸阻,於是鄭成功拂袖而去。之後,鄭芝龍率領部下遁走金門,呈獻絳表,又率五百人到福州向搏洛投降。
此時芝彩、鴻達等人再度成為海寇,只有芝龍留在安平,鄭芝龍忘劫明朝之恩,不顧君臣之義,倒戈降清,一世英名至此附諸流水。
第三節、鄭成功的孤忠
有知遇之恩的隆武帝為清兵所殺、父親向搏洛投降而被送往北方、母親又死於非命,鄭成功真是悲憤到了極點。從此,鄭成功率領義兵,尊奉明朝王室,努力經營復國大業,可惜在金陵之戰中大敗,不得已退守台灣,開始祖孫三代的統治。
一、擁立永明王
以下敘述鄭成功率領義兵,圖謀復國的忠誠事蹟。
鄭成功撤退到金門後,前往文廟參拜。成功脫下儒服燒燬,拜過先師孔子之後,仰天日
:
「往日為孺子,今成孤臣,向背去留各有用。謹謝儒服,庶及先師。」禮拜而去。此時陳輝、施琅、張進等諸勇士願從之者九十餘名,俱分乘巨鑑,隨行隨徵兵,得數千人,回到安平,自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軍罪臣國姓,又以「悖父報國」四字為旗號,在海上出沒。此時,神字之孫永明王
(
由榔
)
即桂王正避亂梧州,由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等人擁立為帝:成功遙聞此事,欣喜莫名,便奉朔遣使上書,表白一己的孤忠。永明王年號永曆。鄭成功曾寫信給長崎的譯官,為永明王請求援兵,但沒有達到目的。
二、鄭成功的南方經略
鄭成功以南澳為據點,屢次出師攻略沿海的郡縣。攻陷同安之後,進而攻打泉州,進入湖蒲,大破清兵,來到廈門,軍勢益發強盛,接連攻陷南安、海徵、長泰等地。永曆六年十月,鄭成功更兵圍漳州六個月,城中糧盡,死者多達七十萬人。清軍雖曾派兵援救,但解圍之後又復攻之,漳州遂降。
(
一
)
、鄭成功的政事
永曆八年,鄭成功在廈門建立治府,稱為思明縣,蓋取思念明朝之意。當時分派各部所。共有七十二鎮,由六官分掌庶政,又立儲賢,儲材二館,設察言,賓客二司,招撫豪傑之士,可見其經略之大志。
(
二
)
、鄭成功的經絡
永曆九年六月,鄭軍大破安平鎮的惠安、同安、安邑三邑,又招降舟山、台州、寧波等地。永曆十二年,永明王從雲南派遣使者,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任招討大將軍。此後,鄭成功的聲威日盛,意圖大舉攻略金陵,率領甲士十七萬、船三千艘北上,連陷浙江各州,翌年七月攻略瓜州、鎮江,進逼金陵,大有恢復明朝的氣勢,但在金陵一戰中兩江總督郎廷佐的詭計,不幸兵敗,折損了甘輝以下許多將土和五百艘船艦,於是在同年十月逃回廈門。
清軍於翌年
(
一六六九
)
派八百艘船鑑追擊,此時鄭成功只有四百艘船艦,卻大破清兵,將之擊退,以後清兵不敢再窺伺南方。
第三章
鄭成功渡台與統治台灣
第一節、鄭成功收復台灣
自從金陵大敗以來,鄭成功退守夏門,成為孤軍,威勢不振。便轉而收復台灣,驅逐荷蘭人,經營台灣這塊土地,奠下近世台灣的政治基礎。
一、收復台灣的動機
以廈門和金門為根據地伺機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決意收復台灣的動機有二
‥
(
一
)
、另設根據地的必要
在廈門的軍隊士氣不振,永明王又逃到緬甸,生死成謎,社稷的存廢繫於一髮之間。鄭成功認為廈門是彈丸之地,不足以抵抗清朝大軍,完成反清復明的大志,於是想渡過東海,收復台灣作為根據地,便召集諸將會商:
「吾聞台灣離此不遠,有意整師奪踞,各位意下如何?」
一位名叫吳豪的將領回答:
「台灣前乃曠野,故大師
(
鄭芝龍
)
曾寄跡其間,今為紅毛
(
荷蘭人
)
所據。現築城二座,一在赤崁,一在鲲身,臨水設砲台,又打沉夾板數隻,使內港迂迴曲折,凡船隻欲入者,必經過砲台之前,若想私自越過此地,船隻必被擊破。自有此堅固周密的防備以來,已及二十餘年,取之徒費其力耳。」
基於吳豪的反對,鄭成功暫時中止收復台灣的計劃,但由此可見他素有收復台灣之志。
(
二
)
、在台的中國人為鄭成功內應
在此之前,台灣的中國人當中,有人與鄭成功暗通消息。當荷蘭人獲悉鄭成功征伐台灣的企圖時,荷蘭領事撥一向巴達維亞告急,為擴大防備而要求增兵,但中東印度公司的評議會以懼於無根之風聞,輕舉事端為由,拒絕其要求,並命撥一停職,由可倫克取代。荷蘭方面縱使有對付鄭成功的方策,事實上台灣卻在完全無防備的狀態。當時荷蘭行政廳一位名叫何斌的中國通事,獲悉成功有據台之志,便私自攜帶公款十八萬兩,離開台灣,來到廈門,獻給鄭成功,並勸說‥「台灣沃野千里,實為霸王之區。若得其地,可以雄其國;命人耕種,可以足其食,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
同時何斌從袖中取出地圖,歷歷指出水路變更的情況,勸鄭成功佔領台灣,成功大為動心,再次決意收復台灣。之後,鄭成功再召集征台的參謀會議,雖有吳豪,黃延等人以險遠為由而反對,馬信、陳永華等人卻認為不妨一試。於是征台之議漸熟,逐至決定,當時為永曆十五年正月。
二、澎湖的佔領與台南附近的地形
(
一
)
、澎湖島的佔領
征台之議漸決,鄭成功便命世子鄭經守夏門,親自率領舟師,大小船艦百餘艘,兵二萬五千人,於永曆十五年
(
一六六一
)
三月,從廈門、金門兩島出發,攻略澎湖、入媽宮,時為四月三十日。接著,鄭成功祭拜海岳,並巡視附近的島嶼,對眾將說
;
「台灣若得,則此
(
澎湖
)
為門戶保障。」然後留下陳廣作為澎潮的守備,率領其他人出發,直駛台灣本島的鹿耳門。
(
二
)
、台南附近的地形
鄭成功與荷蘭人爭戰地點的台南地形,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根據古圖得知,從安平至向南一帶是稱為台江的海灣,有七座島嶼並列,直到二層行溪的河口,這些島嶼稱為鯤身,熱蘭遮城即在一鯤身
(
今之安平
)
上。鄭成功目標中的鹿耳門。扼守一鯤身附近北線尾島和加老灣島所成的水路,為台江的門戶。台灣縣志記載:「水底沙線若鐵板,縱橫布列,舟誤犯之則立碎。
港路穿狹,僅容兩艘,其淺處若戶限」。由此可知它是何等的天險要地。船隻參半從鹿耳門進入,通過台江,到達熱蘭遮城,而現在的台南在當年還面臨大海,台灣縣志也有「台江汪洋浩瀚,可泊千艘」的形容。荷蘭人以台南為府城,安平為要塞,進行中國、南洋的貿易,不知有多少船舶航行在這片海域上。
二、收復台灣
在此之前,荷蘭人聽到鄭成功要攻擊台灣的傳聞,便出兵澎湖,但因沒有攻擊的狀況,便撤兵離去。第二天
(
四月三十日
)
,鄭成功抵達澎湖,在該處避風五天,然後出發,進逼鹿耳門外。
(
一
)
、攻擊熱蘭遮城
鄭成功趁荷蘭人沒有防備,以熟悉地理的何斌為嚮導,按照地圖,航向鹿耳鬥。當時鹿耳門入口狹窄,迂曲水淺,常只滿七尺。徐非小船,否則難以進入。鄭成功仰天祈禱
:
「皇天若佑我,則假我潮水,勸我舟行」。須臾,水忽然漲至丈餘,因此鄭成功大喜過望,以手加額曰:「此天哀孤,不委之溝壑」。根據台土開闢以來的天災日記記載,清順治十八年五月,鹿耳鬥的潮水曾漲到一丈餘,由此可以推測,一場偶然的天災,使鄭成功幸運進入鹿耳門。
此時,荷蘭的守將聽到鹿耳門外砲擊轟隆,便登櫓察看,眼見鄭成功的船艦壓海而來,荷軍却自恃水路險惡、砲台堅固,依然歡笑自若,毫無驚色,直到聽聞鄭軍已進入內港,才加強驚備。其中一名將領嘆道
:
「成功之軍實有從天而降之感」。此時荷蘭人的防備薄弱,實際上能夠戰鬥的船艦僅有兩艘。
由於得到當時在台的中國人支援,成功自行率兵在敵前登陸,以四千名士兵向斷絕熱蘭遮城與普洛文蒂阿亞城聯絡的她點前進。荷蘭領事看到這種情形。便命令二百四十名荷蘭軍士發砲攻擊,企圖把鄭軍逐離該地。意外的是,鄭成功何只不退兵
?
他甚至命令軍士開槍反擊,且分兵衝向荷兵的側面,荷軍大驚,丟下兵器,把隊長和十九名兵士留給敵人,紛紛逃走。海戰也對荷軍不利。當時荷蘭在港內的四艘軍艦與二十三艘中國船,不是被鑿沈、焚燒,就是逃向巴達維亞。
因此,鄭成功在登陸四小時後,便斷絕了熱蘭遮城與台南平地的聯絡,然後命令熱蘭遮城的守軍投降,否則將要開戰。守城者商議後,送信給鄭成功
;
「與其失去盡是荷蘭人之城,寧可損失普洛蒂文亞城」,鄭成功回答
:
「台灣原是中國的領土,如今要收回此地,故外人應離開本島。若不聽從,便掛紅旗」。荷蘭人計劃放棄其他城池,集中主力固守一城。因此。
第二天早上便在熱蘭遮城頭掛出紅旗。意欲一決雌雄。於是,鄭成功以二十八門大砲進行攻擊。巴達維亞的東印度公司取消撥一的停職令,派七百名援兵分乘十艘兵船,來到台灣,負責守備。當時台灣大約有四千名荷軍。鄭成功從砲台附近,三面進行攻擊,數次交戰後,攻陷了一面,因而決定了守城的命運。圍城九個月,損失一千六百名兵士之後,撥一在永曆十五年
(
一六六一
)
十二月,以下列條件打開熱蘭遮城,交給鄭成功。於是。荷蘭人結束了三十八年來對台灣的統治,永遠離開此島。
(
二
)
、
鄭軍與荷軍媾和條件
兩軍媾和的和約如下
‥
一、雙方應消除從前所有之一切敵意。
二、荷方應將熱蘭遮城及其所有堡壘、大砲,軍需品、貨物、貨幣,並其他一切屬於公有之物,移交鄭方。
三。米穀。麵包
”
葡萄酒、亞拉克
(Arack)
酒、肉類、油、醋、繩、帆布、灑青,錨、火紫、槍彈、亞麻布,以及其他荷蘭人於返歸巴達維亞途中新需物件,得由總督及參議會之指示,携上公司船舶。
四、一切私人動產。無論其置於城內或他處。經鄭方所派之官員檢查後,得仍由其携帶上船。
五、除前二條所述之物件以外,參議員二十八名,每人可隨携荷幣二百元,其他高級市民二十名,得共携荷幣一千元。
六、兵士在其私有物受檢查後,得全身武裝,楊旗嗚鼓,而列隊上船。
七、所有華人在台有債務,及有租地者之名冊,以及對彼等得要求之項目,應由荷方將帳籍抄錄,移交鄭方處理。
八、所有荷蘭官廳文書,得任其携往巴達維亞。
九、荷蘭公司所屬官員、平民、婦女子、男女奴隸,於戰事途中在台被俘者。鄭方於八日至十日內放回。其在中國本土內被俘者,亦盡速釋返。其他在台末拘禁之荷人,亦許其安然通行至搭乘公司船舶。
十、鄭方允許發還所奪獲之四艘荷船,及其所有一切附屬品。
十一、鄭方並將充份準備小船,俾使荷國人民及財物,得迅速運送至公司船舶。
十二、荷人留台期間所需蔬菜、牛羊肉類,或其他必需物品,鄭方臣民應以相當代價,每日充份供售。
十四、荷人撤退以前,不得懸掛白旗以外之任何旗幟。
十五、看守倉庫之荷方人員,仍得於其官民及財物上船後,留駐二、三日於城內,然後登陸。
十六、本約依照其本國慣例,一經雙方簽名立誓後,鄭方即派遣官員兩名,前往現泊港口之荷船
;
荷方即派遣官等僅次於總督之官員及參議員共兩名,代表總督往鄭方互為人質
;
直至本約所定各項完全履行為止。
十七、現在監禁於船上之華籍俘虜,應與鄭軍所拘之荷籍俘虜,互相交換。
十八、本約如有疑義,或重要事項遺漏,則由雙方臨時協議,務期圓滿解決。
於是領事撥一率領千人兵士及許多官吏商人,分乘八艘船,向巴達維亞出發。從此荷蘭人在台灣消失了踪影。
一、荷蘭人的反抗
然而,費了三十八年時間經營台灣的荷蘭人,不可能就此忘記台灣。爪哇的東印度公司和清朝政府訂立同盟,一方面是想重新佔領台灣,另一方則企圖夷平明朝的餘黨。退出台灣那一年,荷蘭人率領十二艘軍艦到閩江與清將商議,但末獲結論。於是,荷蘭軍艦攻擊鄭成功的分部廈門,然後回爪哇,翌年
(
一六六三
)
再度來到中國,與清軍聯盟,攻擊廈門和金門,大勝,便挾此餘威,和清艦一同來到台灣。但鄭成功的基礎已牢固不可拔,荷蘭人對重新佔領台灣感到絕望,只好回爪哇。此後,中國海上再也看不到荷蘭船艦的旗幟,台灣也成為鄭成功的領土。
第二
節、鄭成功經營台海與呂宋
一、
鄭成功經營台灣
。
鄭成功將荷蘭人逐出台灣,收復本島,是在清朝順治十八年十二月三日
(
明朝永曆十五年
)
,亦即西元一六六一年,於是鄭成功樹立治理台灣持久之計,經營國土,鞏固了今日台灣的基礎,因而被尊為台灣的開拓之祖。
(
一
)
、
施政的端緒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先祭祀天地山川,接著將熱蘭遮城改名為安平鎮、普洛文蒂亞城改名承平府,又將台灣改稱東都。新設二縣,北路一帶為天興縣,南路一帶為萬年縣。又設立學校,制定法律,則養老幼,撫恤孤獨,計丁庸,巡視番地,或設屯田之制,配置水路各鎮,部署守將,一切就緒,專心致力於休養民生。研究國家持久之策,因此明朝遺民、閩奧流民紛紛移居歸順,使鄭成功的基業益發穩固。
(
二
)
、
綏憮土番
政治已有端緒,各項施政也在進行中,因此鄭成功致力於綏撫散布在台南附近的平埔番。親自率領部將,帶著糧食,巡視新港、目加琉灣,蕭瓏和麻豆等番社。鄭成功贈以煙布,慰以好言,所到之處,土番皆欣喜雀躍,恭迎鄭成功,不敢拒絕其約束。這些地方曩昔曾經荷蘭人教化,又由鄭成功施以恩威,於是全體逐漸綏撫歸順。
(
三
)
、
實行寓兵于農之策
寓兵于農就是所謂的屯田之制,是鄭成功為了富國強兵,在巡視土番後,訂下的治民良法。鄭成功巡視回來,立刻召集諸將,表示‥
大凡治家治國,以食為先。苟家無食,則親如父子夫婦亦難以和其家
;
苟國無食,雖有忠君愛國之士,亦難以治其國。今上託皇天重庇,下賴諸君之力,得有此上。然計食之者眾,作之者寡
;
倘一告匱,而師不宿飽.其欲興邦固國,恐亦離矣
!
故昨日躬身踏勘,撥審情形,細觀土地,甚是膏腴,當倣寓兵於農之法,庶可餉無匱,兵多糧足然後靜觀釁隙而進取。」
由於諸將都贊成,鄭成功便進一步指示方法
:
故善為將者,不得不興屯以富兵。今台灣乃開創之地,雖僻處海濱,安敢忘戰
?
暫以侍衛二旅,守安平、承天二處,其餘諸鎮,按鎮分地,按地開墾,
(
中略
)
則無閑丁逸民。插竹為舍,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犂,使野無曠土,而軍有餘糧
(
中略
)
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以耕,寓兵於農之意如此。
於是從那天開始便分地領兵,從事開塑,亦即實施屯田之制,按照中國古來的制度,農閒時教導武藝,有警則荷戈.無警則荷鍬耕地,藉以增加耕地面積,防備外敵。今天台灣西部平原一帶的開墾,大半成於此時。
二、鄭成功經營呂宋
鄭成功的經營不僅限於台灣,更立定計劃,企圖使呂宋成為附庸,以加強台灣的基礎。然而計謀洩露,該地警戒更嚴,被殘殺的華人很多,加上鄭成功身亡,此事遂告中止。
(
一
)
、教士李科羅之使命
鄭成功企圖經略呂宋是在一六六二年,即收復台灣的次年。鄭成功派遣在廈門結識的義大利教士李科羅為使節,至馬尼拉,勸西班牙特派的呂宋總督入貢,並暗中教唆在呂宋的華人叛變,計劃趁內亂的時候襲擊呂宋。因此,李科羅來馬尼拉同時,也把國姓爺的密件交給在馬尼拉的華人。
(
二
)
、呂宋經略的失敗
然而叛變的計劃洩露了。李科羅痛受詰責,呂宋總督急忙將全島的兵士聚集到馬尼拉,共計步兵八千、騎兵一百。五月六日
(
一六六二
)
,有被華人佔據之虞的城砦被毀,守備變得更加森嚴。西班牙人又故意刺激華人暴發事變,藉口鎮壓,企圖消減中國人。
他們先捕捉華人海盜,擒住船長,恐嚇中國移民,於是華人對西班牙的暴虐感到憤慨,
為了自衛而舉兵殺害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更趁此機會,從帕里安的砲台,加以猛烈砲擊。此時無辜的華人惶恐狼狽,不知所措,或自縊、或企圖逃到海上者甚眾,亦有向東、西狂奔入山者。幸而浮舟逃亡的,則歷盡艱辛才得以抵達台灣,托庇於鄭成功旗下。
這樣一來,多數居住在馬尼拉的全島華人滅亡殆盡。於是,經略呂宋的企圖受到阻撓,李科羅一無所獲,回到台灣,因而人心沸騰。鄭成功便再試圖討伐呂宋而整軍南下,也將航進巴士海峽時,成功得病,其志向遂化為泡影。
三、鄭成功之死
鄭成功繼承了父方權謀術數的才略、母方勇敢剛毅的氣節,在明清換代的期間,成為台灣領主,建立國家百年的經綸,可惜天不假年,就在施政初現端倪,朝廷的制令尚未普及的途中與世長辭,因此在他死後,局面一片混亂。
(
一
)
、鄭成功悲憤而亡
在此之前,清廷屢次招降鄭成功未遂,便派遣刺客企圖加以暗殺,也未成功。十七年前降清的父親鄭芝龍在此年
(
一六六二
)
十月被殺,母親又早在鄭芝龍降清那年於泉州自刎,永曆帝在緬甸蒙塵,明室益發凋零,而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在台南設府治,一步步進行台灣的經營。
(
二
)
、此時
出家為僧的明朝遺臣林莫仰慕鄭成功的事蹟,來台傳達消息:「遠在緬甸蒙塵的皇帝及其子孫,悉數死於叛臣吳三桂之手,明朝嗣統已告斷絕」。鄭成功異常悲憤,便在這一年
(
一六六二
)
五月一日罹患熱病,數日後,病體末癒,卻強自起身,登將台,整衣冠,正威儀,捧出明太祖的遺訓恭讀,讀至第三帖,嘆道:「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耶
!
」言罷,雙手掩面而逝。
時為五月六日,享年三十九。此時正是明朝永曆十六年,距離收復台灣不過半年。忠魂離去,永不復歸,徒然化為孤島一杯土,其志令人哀憐。
(
三
)
、開山神社的由來
鄭成功被祀奉於台南的開山神社,使其忠義宏業,普為人知。一開始是福建省船政大臣沈葆禎在清朝同治三年奉命巡視澎、台的庶政,而當時台灣府的進士及地方士紳等相謀議,慨嘆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末追賜謚號及敕建祠廟,便向沈葆禎提出建議,於是,翌年
(
光緒元年
)
降旨在台灣府城興建延平郡王祠,並謚號「忠節」
(
危身奉上曰忠,艱危莫奪曰節
)
,該年二月得到捐款一萬零八百餘元,改築王祠。從此以後便有了延平郡王祠,並以王者之禮祀之。
日人據台後被桂總督改名為開山神社,日後經數次改建,成為後來的模樣。開山神社內藏鄭成功的真迹,並有據傳是鄭成功手植的梅樹,在在訴說鄭成功的史蹟。
第四章 鄭氏的結局
第一節、鄭經統治台灣
鄭經繼承父親鄭成功的遺志,企圖恢復明朝,但二次出兵均告失敗,遂退守台灣,盡力經營本島。其生涯前半段得意風發,後半段是悲哀的事蹟。
一、鄭經經營對岸
本節敘述鄭經與清朝的關係。
(
一
)
、鄭經、鄭襲之爭
鄭成功既卒,由其弟鄭襲暫時執掌台政。該年
(
一六六二
)
六月,鄭成功的噩耗傳到廈門的嗣子鄭經耳中。因此鄭經嗣位,來到台灣,然而,在台灣的蔡雲、黃昭、蕭拱辰諸人自稱奉有鄭成功的遺命,企圖除掉鄭經,擁立鄭襲而結黨密修兵備。於是,鄭經在該年十月以周全斌為五軍都督,陳永華為諮議參軍,馮錫範為待衛,率師遠赴台灣,駐紮於寮港。十一月,與黃昭率領的鄭襲軍隊大戰,一時眼見鄭經軍危,但全斌率左右數十人,勇猛奮戰,鄭經也射死黃昭,於是敵軍大效,四處奔逃。鄭經遂進入台城,殺死蔡雲、蕭拱辰的同黨,餘人則不問罪,只命令不得再跟從鄭襲,因此眾人悅服。鄭經就此從廈鬥來到台灣,君臨本島。
(
二
)
、鄭經與清朝的交涉
清廷趁鄭經、鄭襲相爭之際,招撫鄭經,當時鄭經有兩個意思。
第一
、
鄭氏需倣效清朝附庸朝鮮的例子,依然領有台灣,不必遵守薙髮結辮等清朝制令,僅僅向清廷朝貢而居於附庸之地位,若清廷答應這些倏伴,鄭氐願意歸順
;
第二,利用談判交涉的期間,拖延清軍南下征台的時機,平定台灣內部的訌變,若不答應前述倏件,則斷然反抗。由於清廷不答應鄭經歸順的倏伴,鄭經變奉明朝的正朔,決意先致力於台灣的內政,然後再著手經略對岸。
(
三
)
、鄭經經營廈門
清廷招降鄭經是在永曆十六年正月,翌年正月,永曆帝的訃聞傳到台灣,但鄭經仍尊奉明朝正朔,稱為永曆十七年。隨著統治台灣,鄭經固守金門和廈門,圖謀反清復明。同月
(
正月
)
,鄭經又回夏門,步步經營,以翁天祐為轉運使,委以廈門的政冶,於是翁天祐在廈門著手整理建廟宇、興市肆等庶政,但該年十月,清將耿繼茂、馬得功及施琅等人,共同出兵,並約荷蘭人攻擊金門和廈門。鄭經命全斌等人抵禦,全斌奮戰頗力,終於殺死馬得功,可惜寡不敵眾,鄭經的軍隊退到銅山。此時清兵到了金門、廈門,收寶貨婦女而去,使居民深受困擾。
二、
鄭經治理台灣
鄭經退出對岸,專心致力治理台灣,期待反清復明的一天。
(
一
)
台政的革新
由於鄭經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其部將中,如全斌、林頤等人紛紛降清,唯有陳永華、馮錫範等人不改志節,隨著鄭經一起退到台灣。陳永華原是梧州人陳鼎之子,頗具見識,有經世之才,長於時務。鄭經經營台灣的政策,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固守台灣土的鄭經,將東都改為東寧,把天真、萬年二縣升格為州,設三個安撫司,分置於南北兩路及澎湖,致力經營國土,發揚國威,另一方面也分辨大義,表示永遠尊奉明朝的正朔,不失為氣節砥礪的台灣領主。四年後的正月
(
明朝永曆十九年,清朝康熙四年
)
率領文武百官,至安平鎮,遙向明帝行朝賀之禮,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組織內閣,改革政務。
(
二
)
產業的勃興
鄭經親自巡遊南北各社,獎勵開墾諸鎮的土地,擴展田畝,栽種五穀,增加收獲,又獎勵蔗作製糖,興民業,煉土燒瓦,或伐竹林以補充築舍之材,尤其注重製鹽等產業的發達,謀國利民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製鹽之法,將蕾式煎鹽法改成今天的日曬法,完全出於鄭經的創意,由此奠定了台灣製鹽業的基礎。像這樣,百業並興,國家有稅收,民食亦足。
(
三
)
獎勵文教
談到整制度、興產業,使台灣政治上軌道。就不能不提部將陳永華的功績。陳永華立策曰:
台灣沃野數千里,遠濱海外,且其俗諄。若得賢才而理之,則十年教養,十年生聚,三十年真足與中原相甲乙。今既足食,則當教之。使逸居無教,何異禽獸
?
須擇地建立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
鄭經接受這個建議,翌年
(
永曆二十年
)
正月,在東寧的承天府下建聖廟,旁置明倫堂,命其他各社興學校,聘師,招集子弟讀書。更在天興、萬年二州、三年舉行兩次科試,及第者送府,府試及第者送院,院試集第者准許進大學。並在其他書院、義塾舉行測驗,合格者得補六官。鄭經便以此法整飭學制,錄用人材,開發文物。
(
四
)
締結條約
鄭經曾和英國人締結通商條約,在安平貿易,但當時台灣物產不多,後來就中止了。
三、
鄭經經略呂宋
經略呂宋是囊昔鄭成功失敗之處,鄭經繼承父親的遺志,再度企圖經略呂宋。
(
一
)
經略呂宋的素志
鄭經初守台灣故土時,忠振伯洪旭建議:「為持久自強之計,整船隻乃第一要務。今所有船艦悉將朽爛,速修造堅牢,以備不測」。鄭經接納其議,派遣教士李科羅至馬尼拉,定下友好條約,並約定由對方供給造船的材料。
(
二
)
反對經略呂宋
後來,顏望忠、楊祥等人異口同聲,希望征伐呂宋,擴張國土。馮錫範却表示:「師出無名。有失遠人之心
(
中略
)
。況年年有桅舵仰彼之利,勿妄用無益之師」,反對經略呂宋,於是,南征之議再度中止。
四
、鄭經的衰亡
鄭成功未能完成反清復明的志業便與世長辭,其子鄭經亦如鄭成功生前,奉明朝正朔。
(
一
)
鄭經的意氣
清廷屢次招降鄭經而未果,鄭經反而趁三藩之亂,進軍攻略廣東、福建的各州。
三藩之亂是當時據有雲南、四川、貴州的吳三桂叛清,於康熙十三年
(
一六七四
)
擁立故崇禎帝的遺子,國號大周。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之子耿精忠也背叛清廷。鄭經趁此大好良機,與彼等暗中來往,向對岸出兵。該年五月,鄭經以陳永華為東寧的留守總制,親自率領馮錫範、陳繩武、劉國軒等人,進軍閩奧之地,先取泉州,拔同安、漳州,降潮州攻略汀州、惠州、興化,邵武等地,兵勢大振。當時的意氣昂然,由下面這篇鄭經移檄之文可見一斑:
組練百萬,樓船數千,積穀如山,不可紀極。征帆北指,則燕齊可搗。遼海可跨
;
旋麾南向,則吳越可掇,閩粵可聯。陸戰而咒虎辟易,水攻而蛟龍震驚。
(
二
)
鄭經的亡故
然而,等到耿精忠降清,吳三桂身亡,鄭軍也不復昔日之威勢。康熙十五年九月為清將康親王所敗,十七年二月,廈門又被福建陸路提督萬正色攻陷,漳、泉諸鎮接踵降清,鄭軍的銳氣頓挫,鄭經又自失所為,將軍國之事悉數委託劉國軒。自己回到台灣,政事也全交給其子克藏,隱退到州仔尾閑居,築遊集之地,竣宇彫牆中廣蒐茂林佳卉,遇著悠閑歲月。過了三年遂得病而歿,時為康熙二十年
(
一六八一
)
,享年三十二。鄭經為人仁厚,頗得士民之心,在其治台期間,一直奉明朝正朔,自稱招討大將軍。清朝屢次遣使招撫,但父子共守孤忠,不肯降清。
第二節、鄭克塽放棄台灣
鄭經之子克塽繼立,但鄭克塽幼弱不肖,缺乏承續父祖宏業的能耐,文武官員逐漸循私,民心離散。清軍趁機攻來,鄭克塽無法抵抗,終於投降滿清。
一、鄭克塽與鄭克藏鬩牆
當初,鄭經有一名螟蛉之子,名叫鄭克藏,為鄭經嬖妾林氏的養子,配以陳永華之女,因此陳永華更加得勢,鄭經向對岸出兵時,政事全交給陳永華,而陳永華以鄭克藏為監國。鄭經在本土兵敗,回到台灣之後,一時由鄭克藏把持台灣的政柄。可是,鄭經去世後,克藏的諸弟認為:「克藏非吾骨肉,一旦得志。吾族將無遺類矣」。於是收回監國的印綬,將之函禁別室並謀害之,另立正妻萬氏的次子克塽。
二
、清廷對鄭克
塽的策略
在此之前,清廷的文武官員對鄭氏的策略,彼此有不同的意見。文官主張招撫:「今台灣的大勢是人心日散。鄭氏寡兵無法抵抗大軍,與其舉征台之師,不如招撫歸順,救生民塗炭之萬於未然」。浙江巡撫姚啟聖等人便是招撫主義的主要提倡者。武官則持剿討主義:「若不及早撲滅,任其生聚教訓,必難拔矣
!
當趁民心離散、軍情尚處。一舉剿討」。水師堤督施琅等人便主張後者。
(
一
)
清廷佔頷澎湖
最後,清廷決定剿討台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任命施琅為水師提督,率領二萬五千名士兵,從銅山出發,登上征伐台灣之途,進逼澎湖。清軍以澎湖南方約八罩島為根據地,奪取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嶼,更分兵左右二翼,左翼直搗鷄籠嶼的砲台,右翼進攻牛心澳。中軍分成八陣,將軍親自居中指揮。其勢甚盛。
鄭軍方面的劉國軒奮力血戰,砲火交織,攻防亘數日,但澎湖方面的軍隊戰敗,損失大小軍船二百餘艘,將卒死亡達一萬二千多人。此時,生存的鄭軍尚有四千餘名,但不再抵抗,出而降清,清軍遂佔領了澎湖。此役清軍死者三百二十九名,負傷者一千八面餘名。
(
二
)
鄭克塽降清
劉國軒僅能逃到台灣,報告敗戰的情況。因此鄭軍諸將盡皆驚駭,島上民心大為動搖,無人能提出對策,有人提議到呂宋避難,但最後袂定舉全島絳清,便把絳表送到澎湖,表示:「已傾心向化,不復敢主張居故土。納版藉、土地、人民,輸誠待命」。
施琅接受降表,派侍衛吳啟爵為台灣授受的正使,來到台灣。鄭克爽叩其軍門,獻延平郡王金印一顆、招討大將軍銀印兩顆。於是該年八月,施琅從澎湖率領舟師前往台灣
,
進行交割。
至此,澎、台均成為清朝的領土,克爽及文武諸官皆遵制薙髮結辮,當時克塽十五歲,在位兩年。明朝雖早已滅亡,但鄭成功奉永曆的年號,經父子三世三十六年
(
其中治理台灣二十一年
)
,鄭克塽既絳,明朝正朔便到此斷絕,鄭家亦告沒落。降服後,鄭克塽被封為正黃旗漢軍公,其他投降的文武百官也各授有官職,不過,當時在台灣的明朝遺民,有許多寧失頭顱亦不失頭髮而自盡者,亦有逃往番界者。
(
三
)
鄭克塽經略呂宋
鄭克塽雖然到頭來投降滿清,但也曾有意氣風發的時侯,在此順便稍作敘述。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東來,一舉進攻澎湖,打敗劉國軒,佔領澎湖島,台灣陷入險境時,建威中鎮黃良驥建議:「今日失去澎湖,台灣亦危,不如率大小戰船,直下取呂宋,以為基業。」
中書舍人鄭德瀟大為贊成,且拿出她圖,慫恿攻略呂宋。另有提督中鎮洪邦柱等人,願意挺身擔任先鋒,攻略呂宋的意願如此強烈。可惜鄭克塽幼弱,乏決斷,其餘敗軍之將也多沮喪,不輟遠征,最後克塽終於向滿清投降,三次遠征呂宋的企圖也完全消失。
(
四
)
靖寧王殉國
當時台灣有明宣宗九世之孫靖寧王,為了避亂而托庇在鄭氏旗下,來到台灣,領有十甲墾田,培養士氣。但如前所述,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攻陷澎湖,劉國軒不敵,孤身逃回台灣,而台灣的朝議是奉鄭克塽以降清。靖寧王察覺大勢已去,嘆道
:
「余為明室宗族,義不受辱。」於是著寇服,在庭設賓禮,北向拜天地祖宗,招台人為離別之飲,將王印交與鄭克塽,然後從容投環自盡。
享年六十有六。靖寧王寓居於承天府旁的宗人府,體格雄偉,美髯高聲,善詩書,好劍寡言謙讓兼以勇,因此鄭氏的士民均尊崇之。王有五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靖寧王自盡後,此五妃亦從而殉王。後人建祠廟紀念這五位婦節顯赫的烈婦,
就是台南市南門外的五妃廟
。
第五章 鄭氏治理土番
第一節
、
土番的治理
鄭氏收復台灣,祖孫三世不過二十一年,其目的存於以台灣為據點,設法恢復明朝。因此,除了征服當時聚居在平地的土番,同時也訓練農兵,以培養武力。
一、討伐土番
漢人很早以前就和土番交涉,但稍有組織並加以統制。是鄭氏時代開始的。
(
一
)
、恩威並施主義
鄭成功剛收復台灣,便巡遊番地,贈以煙布,致力綏撫土番,鄭經也有相同的作法,籍以開拓土地,但番人違背命令者便被剿滅。荷蘭人對土番用懷柔的手段,鄭氏却採用恩威並施主義,往往流於竣烈苛酷。苟不服從其令。則雙懲立至,甚至剿滅方止。
(
二
)
、討伐的精形
台灣縣志記載
:
「鄭氏立法尤嚴,不遺赤子,併田疇盧發之」。番俗六考則記載:「沙鹿番原有數百人,為最盛,後為劉國軒殺戳殆盡,只餘六人」。由此可以稍微想見其討伐的情況。
二、土地的開拓
開拓土地是對番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項,目的在於富國強兵。
(
一
)
、屯田法
前面所述的寓兵于農法,就是為此目的而設的理番策略,內容是教農民
(
漢人
)
軍事,形成所謂的農兵,再配置到各鎮,開拓尚未墾殖的番地。寓兵于農法也稱為諸鎮屯法,鄭氏利用這種方法,漸次侵略土番的居地,奉農兵之命開拓土地者加以綏撫,違逆者施以嚴酷的征伐。得到寸地尺土,便建築土提,以防番害。這種土堤稱為土牛,到了清代仍有土牛之設,台中的土牛庄尚可見其遺蹟。
(
二
)
、開拓的效果
鄭氏時代按屯田兵制,逐步進行開墾,種穀、製糖、製鹽、製瓦等業亦很發達,可見產業的勃興。不過,當時的土番指的是熟番
(
平埔番
)
,絕不可與生番混為一談。
三、開拓區域
利用以上的諸鎮屯田之法,鄭氏開墾土地共計二十一年,其間所開懇的區域以台南為中心,南從鳳山到琅嶠
(
恆春
)
地方
;
北至半線
(
彰化
)
、竹塹
—
—亦即今天的新竹附近,及台北平原
;
東達諸羅
(
嘉義
)
的原野,包括林圯埔在內。
(
一
)
、鳳山、琅嶠地方
鳳山一帶的平野曾經開拓,然而範圍不到下淡水溪沿岸的平原。琅嶠地方則是從東城登陸,討伐不服從的土番,娶番女,與土番結好,從事開拓。
(
二
)
、半線地方
此地是由笨港登陸而開拓者。
(
三
)
、竹塹地方
(新竹)
從大甲溪的河口邊登陸,遠及現在的新竹一帶。大甲街外有國姓井,相傳是鄭成功時代為了屯田所鑿。但開拓的範圍似乎末達到新竹以北的平野。
(
四
)
、淡北她方
所謂淡北地方,是指台北淡水一帶。鄭氏溯淡水河進入台北平野,開拓其中部份土地。基隆溪畔的劍潭古寺,相傳是鄭氏時代所建,而北投的礦山據說是當時收容罪犯的地方。
(
五
)
、鷄籠地方
基隆地方的平野
(
六
)
、水沙連地方
水沙邋地方指的是現在的斗六和竹山之間。該地的拓殖也是從鄭氏時代開始的。現在的竹山原名林圯埔。鄭氏有一名部下林圯率屯兵兩,三百人墾殖,浸入番地,土番趁著夜晚反擊,林圯及百餘屯兵被殺,餘兵擊退番人,在該地建部落,為了紀念而取名林圯埔。從竹山到斗六之間的林內庄尚有鄭氏的廟宇,這些都是鄭氏拓殖史蹟的紀念物。
如同以上所述,隨著拓殖的進行,到底不免與土番發生衝突,因此常有討伐之舉,尤其新港、竹塹等番社的討伐規模最大。至今居住在北部山中的番族。就是當時討伐所餘留的後代。
第二節、山番的治理與採金計劃
鄭氏的諸鎮屯田法是在平地施行的,因此生番的聚落仍為化外之地,為統治範圍所不及,可供記載的事蹟甚少。
一、討伐山蕃
不過,鄭氏也曾數次討伐山番,其中較主要的是傀儡番和斗尾龍岸番的討伐。
(
一
)
、傀儡番的討伐
餽儡番是鳳山附近山地排灣簇生番的一支,為了懲戒,鄭軍數次出兵,但均告失利,因而中止討伐。情況見於番俗六考的記載:
傀儡負嵎蟠蜛,自昔為然,紅毛偽鄭戾屢思剿除,居高負險,數戰不利,率皆中止。
(
二
)
、斗尾龍岸番的討伐
其次,鄭經企圖討平斗尾龍岸番而深入番地,但受到五、六百名紋面的番人攻擊,互有殺傷。鄭經依然發兵前進,燒其巢窟以歸。番境補一書有如下的記載:斗尾龍岸番皆偉岸多力,文身文面,狀同魔鬼,出則焚掠殺人。土番聞出,皆號哭走避。鄭經統兵往剿,深入不見一人。時亭午酷暑,軍士皆渴,競取甘蔗啖之。劉國軒守半線,率數百人至,見經大呼曰:何為至茲
?
令三軍速刈草為營,亂動者斬。言末畢,四面火發,紋面五、六百人,奮勇挑戰,互有殺傷,餘皆竄匿深山,竟不能滅,僅燬其巢歸。
由此可見,討伐的目的並未充份完成,但鄭氏已在山番面前揚威。至於斗尾龍岸番是現在的什麼番社已不可考,但可能是現在北港溪上游的泰雅族。
(
三
)
、玉山的探險
鄭經又曾嘗試玉山的探險,從現在的苗粟地方溯溪流而上,來到中港溪上流附近,但因瘴癘之氣甚重,難以前進,遂中上行程。淡水廳志有如下的記載:
玉山在猫媟侚Y山後萬山中,青霽乃見。巉岩峭拔,疊白如銀,可望不可即。相傳偽鄭自率步卒,往至山麓,遙隔一溪,毒甚,涉者多死。
二、採金計劃
鄭經亦相當注意利用厚生之事,企圖採集台灣北部特產的砂金。
(
一
)
、哆囉滿的探險
根據記載當時事蹟的文獻,可以得知,鄭氏曾從台北地方橫斷中央山脈,深入現在台東平原北部的哆囉滿
(
今宜蘭平原的一部份
)
地方探險。
(
二
)
、文獻上的採金記事
海上事略記載:
偽鄭時,上淡水通事李滄愿取金,自效希受一職,偽監陳福偕行,到淡水,率宣毅鎮兵並附近土番,未至卑南覓社
(
台東番地的總稱
)
,土番伏莽以待曰:吾儕以此為活,唐人來取,必決死戰。福不敢進,回至半途,遇彼地土番,泛舟別販,福率兵攻之,獲金二百餘,併繫其魁。
三、台灣志略也有如下的記載:
哆囉滿產金,從港底沙中淘之而出。康熙壬戌
(
二十一年
)
間,偽鄭遣偽官陳廷輝往其地採金。老番云:採金必有大故。
當時鄭經從淡水河溯基隆溪而上,到達現在的水邊腳或暖暖地方,却受到土番阻撓無法到達台灣山後即台東地方。又同書中有
;
「他人雖能到,不服水土,生還者無幾」的詞句,由此可以推測,鄭氏雖知台東方面有砂金,却畏懼番害,毫無所得。前面曾經敘述,鄭氏治理土番,是以台南為中心,橫互西部平原的全部,南至恆春,北達基隆,對荷蘭及西班牙人開發的平埔番實行恩威並施的政策,更擴張其地域,倣效荷蘭人徵收人頭稅。然而,鄭氏却未能開拓山番,不過,其間對於採集砂金等計劃,似乎有很深的期望。
四、各鎮屯田與守將的配置
鄭氏統治台灣時站在經濟基礎的著眼點,命諸鎮開拓土地。當時開拓的墾田莊名與諸鎮名稱如下表所示:
(
一
)
各鎮屯田與莊名
屯田之名稱
屯田之位置與莊名
參 軍 莊
長治二圖里為參軍陳永華所墾
前 鎮 莊
大竹里為中提前鎮所墾
前 鋒 莊
仁壽上里為前鋒鎮所墾
後 勁 莊
半屏里為後勁鎮所墾
後 協 莊
仁壽上里為先 鋒鎮後協鎮所墾
右 衝 莊
半屏里為右衝鎮所墾
中 衝 莊
仁壽上里為中衝鎮所墾
援剿中莊
仁壽上里為中衝鎮所墾
中 權 莊
小竹下里為中權鎮斫墾
角 宿 莊
觀音上里角宿鎮所墾
仁武莊
觀音下里為仁武鎮
北領旗莊
維新里為侍衛領旗協所墾苙竝有水圳
三鎮莊
維新里為戎旗三鎮所墾
左鎮莊
興隆外里為宣毅左鎮所墾
營前莊
長治一圖心為某鎮營
營後莊
長治一圖里
五軍營庄
赤山堡為五軍戎政所墾
查畝營庄
鐵線橘堡為查畝之地
果毅後庄
果毅後堡為果毅後鎮所墾
新營莊
錢線橋堡鎮名未詳
舊營莊
同 上
中營莊
茅港尾西堡鎮名未詳
後營庄
荳荳堡鎮名未詳
下營莊
蕭壠堡鎮名未詳
大營莊
新化北里鎮名未詳
二鎮莊
赤山堡為戎旗二鎮所墾
左鎮莊
新化南里為折衝左鎮所墾
中協莊
赤山堡為左先鋒鎮中協所墾
赤山堡為參軍林鳳所墾
林圮埔莊
沙連堡為參軍林圮埔所墾林內亦同
統領埔莊
興文里為統領某所墾在柴城近附
(二)台灣守將與配置
鄭氏三代統治台灣,其間保全領土、防備外敵等國防方面的措施,是利用諸鎮屯田的制度,訓練農兵,並連澎湖對岸,配置十一名守將,如下表所示:
守將官職名
樀
要
總督承天南北兩路軍務
永曆十五年設以周全斌任之
北路總督
永曆三十五年設以左武衛何祐任之
承天府守將
承天府守將
安平鎮守將
鹿耳門守將
台灣守將與配置
澎湖守將
淡水守將
思明守將
銅山守將
南濠守將
思明以下六地之守將由福建省統領
達濠守將
南日守將
舟山守將
第三編:鄭氏時代結束
瀏覽指數: